计算机网络概述
概念
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的、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,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,由功能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。
-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(互联互通)、自洽的(无主从关系)计算机集合。
一、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组成部分
- 硬件
- 不同硬件之间实现互联互通。
- 软件
- 授权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,提供通信和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网络服务。
- 协议
- 定义了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,以及在报文传输和/或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。由语法、语义、同步三要素组成。
工作方式
- 边缘部分
-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。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,用来进行通信(传送数据、音频或视频)和资源共享。
- 核心部分
-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。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(提供连通性和交换)。
功能组成
- 通信子网
- 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通信子网。
OSI 的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属于通信子网。
- 资源子网
- 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资源子网。
OSI 的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属于资源子网。
二、计算机网络的功能
- 数据通信
- 资源共享
- 分布式处理
- 提高可靠性
- 负载均衡
等等
三、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WAN广域网 | MAN城域网 | LAN局域网 | PAN个域网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覆盖范围 | 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| 介于10~100公里间 | 几米至10公里以内 | 很小区域(如一个房间) |
传输媒介 | 电话线、高速数据线、卫星、微波 | 100Mbps光缆或调制解调器 | 无线WiFi或100/1000Mbps网线 | 无线WiFi或红外线 |
常用协议 | frame-relay、PPP、HDLC和SDLC | ATM、DQDB和SMDS | 以太网 IEEE802.3标准 | 蓝牙、USB等 |
网络所有权 | 私有或公用 | 私有或公用 | 私有 | 私有 |
由网络服务提供商建设,供公用用户使用的通信网络。公共网络的通信线路是共享给用户使用的。
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属于单个组织,并且由该组织对网络实施管理的网络结构。
电路交换网络中的信息按顺序在专用线路上传输,若要保持持续通话,在整个会话期间必须沿其路径预留所需的资源。
graph LR
A["建立连接(占用通信资源)"]-->B["通话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"]-->C["释放连接(归还通信资源)"]
报文交换网络采用存储转发(Store-Forward)的技术将数据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,传输数据的逻辑单元称为报文(Message)
分组交换网络以分组(Packet)为单位采用存储转发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。
通过一根称为总线的传输线路将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连接起来。各个节点之间通过电缆直接连接,所以这种拓扑结构所需要的电缆长度是最短的。
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一个中央节点。节点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节点。
传输介质从一个端系统连接至另一个端系统,直到将所有的端系统连成环型。
各节点通过传输线连接起来,并且每一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相连。
在网络中只有一个单一的通信信道,由这个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所共享。即多个计算机连接到一条通信线路上的不同分支点上,任意一个节点所发出的报文分组被其他所有节点接受。发送的分组中有一个地址域,指明了该分组的目标接受者和源地址。
由许多互相连接的节点构成,在每对机器之间都有一条专用的通信信道,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分组后,它会根据目的地址,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设备的转发,直至到达目的节点
四、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
意义
实现不同厂家的软硬件的联通。
- 分类
- 法定标准(如OSI)
- 事实标准(如TCP/IP)
- 相关组织
-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
- ITU国际电信联盟
- IEEE
- IETF
- ……
五、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请分清速率和容量的单位进制
- 速率是 \(10^3\) 进制
- 容量是 \(2^{10}\) 进制
1 B(yte) 字节 = 8 b(it) 比特
1. 速率
在数据传输中,两个设备之间数据流动的物理速度称为传输速率,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。单位为位每秒(b/s或bps)。
- 数据传输的理想情况
2. 带宽
-
两种定义:
- 模拟带宽:频带的宽度,\(f_高-f_低\),单位为赫兹(Hz)
- 数字带宽:从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量(网络设备支持的最高速度),单位为位每秒(b/s或bps)。
单位转换
\[ \begin{align} 1 Tb/s &= 10^3 Gb/s\\ 1 Gb/s &= 10^3 Mb/s\\ 1 Mb/s &= 10^3 Kb/s\\ 1 Kb/s &= 10^3 b/s \end{align} \]
3. 吞吐量
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端口)的数据量,单位为位每秒(b/s或bps)。
- 会受到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限制。链路传输的实际状况。
4. 时延
指数据(报文/分组/比特流)从网络(或链路)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,也叫延迟或迟延。单位为秒(s)。
时延的种类
- 发送时延 \(t_1\)
- 或称为传输时延。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,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。计算公式为 \(t_1=\dfrac{数据帧长度}{信道带宽}\)
- 传播时延 \(t_2\)
-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。计算公式为 \(t_2=\dfrac{信道长度}{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}\)
- 排队时延 \(t_3\)
- 分组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,在输出队列中等待转发,就形成了排队时延。
- 处理时延 \(t_4\)
- 主机或路由器处理(检查错误、找出口等)所收到的分组的时间。
总时延为上述四种时延的加和。
时延带宽积
时延带宽积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,\(时延带宽积=传播时延 \times 带宽\) ,单位为 bit。
往返时延RTT
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(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),总共经历的时延。
- 包括
- 往返传播时延 = 传播时延 × 2
- 末端处理时间(接收方对数据处理的时间)
提示
ping
命令可以得到时延值。在中文操作系统上,时间=
后面的值即为RTT值。
C:\Users\{REDACTED_USER}>ping www.baidu.com
正在 Ping www.a.shifen.com [39.156.66.14] 具有 32 字节的数据:
来自 39.156.66.14 的回复: 字节=32 时间=5ms TTL=48
来自 39.156.66.14 的回复: 字节=32 时间=6ms TTL=48
来自 39.156.66.14 的回复: 字节=32 时间=8ms TTL=48
来自 39.156.66.14 的回复: 字节=32 时间=9ms TTL=48
39.156.66.14 的 Ping 统计信息:
数据包: 已发送 = 4,已接收 = 4,丢失 = 0 (0% 丢失),
往返行程的估计时间(以毫秒为单位):
最短 = 5ms,最长 = 9ms,平均 = 7ms
5. 利用率
- 信道利用率:有数据通过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值。
- 网络利用率: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。
六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模型
1.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分层的意义
-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
- 灵活性好
- 结构上可分割
- 易于实现和维护
- 能够促进标准化工作
2. 协议、接口及服务
- 协议保证能向上一级提供服务,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看不到协议。
- 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,是“水平”的;而服务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给上层,是“垂直”的。
-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AP(Service Access Point)。
3. 模型
ISO/OSI模型
法定标准
为特定类型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
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
向表示层实体/用户提供建立连接的方式并在连接上有序传输数据
主机中端到端之间的透明数据传输
数据以网络协议数据单元(分组)为单位进行传输
将网络层的数据报组装成帧
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
TCP/IP模型
事实标准
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,对应于OSI的应用、表示、会话层
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应用程序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,对应于OSI的传输层,核心协议为TCP或UDP
主要负责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,在功能上类似于OSI的网络层,核心协议为IP
对应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,TCP/IP标准没有在该层定义协议
OSI与TCP/IP模型的对照
计算机网络中的5层体系
综合OSI和TCP/IP模型的优点,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中,常常采用如下所示的五层协议体系结构: